當然這是一句調侃的話,不過也正說明了碳纖維的顏色太單一,只有黑色可選。盡管碳纖維穿著黑色的衣服,但人們卻想為碳纖維穿上多彩的外套去扮靚生活。因此,科技人員開始在碳纖維著色上下起了功夫。
可是碳纖維表面并沒有活性基團,很難用染色劑染色。通常是將碳纖維與其他有色或可染纖維如芳綸、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等混合編織,來制造不同顏色的織物,但是卻降低了碳纖維織物的力學性能。另外,武漢紡織大學的徐衛林教授團隊也研究出一種碳纖維織物染色的方法,其論文“耐服役自清潔協同雙效應彩色碳纖維的高效和宏量制備及其性能研究”還獲得了“2017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 優秀學術論文特等獎。
近日,又有一項碳纖維染色的研究取得了成果。由北京納米生色科技公司與廣東欣豐科技有限公司歷經7年共同研制的織物納米膜層結構生色技術,在不降低碳纖維織物任何力學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著色。納米生色技術應用對人體無毒無害的穩定態金屬和陶瓷作為生色膜層材料,取代傳統染色毒副性大的化工染料,整個著色過程無水污染,自源頭入手,從根本上解決紡織染整業高水耗、高能耗、高污染的難題,為染整行業升級提供了全新的出路和選擇。
據悉,該項科技成果鑒定工作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牽頭,共組織織物、納米、光學、工業等領域多位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評議,最后由科技部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同認定。
據俞建勇院士介紹,納米生色技術是納米技術、真空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傳統紡織染整技術的跨界融合,將著眼點置于材料的表面改性上,依靠表面膜層技術賦予普通材料以全新的性能。該技術從原理研究到技術開發、設備制造、工業化生產的全流程實現自主研發。
同時,這項技術不但可以用在碳纖維上,也可使聚酰亞胺等新型高性能纖維在不降低任何力學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著色和賦能。專家表示,這項技術的工業化應用可為醫療、智能穿戴、航空航天領域提供更為豐富的材料選擇。
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當碳纖維、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提供更強、更輕的屬性后,下一步的顏色更炫正逐漸變成現實。它們將以其獨特的金屬色、漸變色、炫彩色、角度色等,為時尚界提供全新的設計靈感和獨特的審美視角,使這些冷峻的高性能纖維以多彩的面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Copyright(2015-2016) 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86-518-85472491 地址:中國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浦工業園大浦路20#